1949年上映的《乌鸦与麻雀》是中国电影史上少数几部能够完美展现集体创作成果的作品之一。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下,昆仑影业的赵丹、郑君里、陈白尘等电影人将剧本巧妙藏匿在摄影棚的顶层稻草堆中,白天装作停拍,晚上则在夜色掩护下悄然拍摄。这部影片围绕“顶房子”事件展开,虽然表面上讲述的是上海弄堂里的市井小人物的琐事,却实际上构建了一部政治寓言,记录了蒋家王朝末日的衰败。正如赵丹所言:“我们要拍下国统区黎明前的黑暗,迎接解放的曙光。”
影片以一座上海的石库门老房子为背景,展现了一个微观的社会生态,人物形象各具特色,情节错综复杂:
1. **乌鸦侯义伯**(李天济饰)居高临下地占据了二楼,作为国民党官员,他残酷压榨着房客们。与他关系不清不楚的情妇余小瑛(黄宗英饰)则以舞女的身份存在,这一形象恰如其分地象征了当时腐朽政权的堕落。
2. **麻雀们**则像群体般蜷缩在不同的空间里:客堂前的肖老板(赵丹饰),靠着倒卖美货维生,生活狡猾却不失善良;亭子间的华老师(孙道临饰),清高但懦弱;后客堂的原房主孔有文(魏鹤龄饰),顺从且逆来顺受。
展开剩余76%导演郑君里利用镜头语言独具匠心,俯视侯义伯的房间,用以象征统治阶级对底层人民的压迫;而当侯义伯施暴时的仰拍镜头,则强化了他扭曲的权力感。影片中的拆楼场景,象征着旧有秩序的瓦解与崩塌。
### 精湛的群像戏:
1. **赵丹的肖老板:喜剧外表下的深刻悲剧**
赵丹将自己租房时的经历融入角色塑造,诠释了一个表面轻浮、喜欢吹牛的市井人物肖老板。那场他坐在弄堂口藤椅上啜酒、啃花生的经典镜头,不仅生动刻画了小市民的生活百态,也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苦涩。特别是在被侯义伯暴打后,他的呐喊“我们穷人的命,连麻雀都不如”震撼人心,成为影片中极具张力的时刻。
2. **上官云珠饰演的华太太:从屈辱到尊严的觉醒**
上官云珠在影片中饰演的华太太,不仅仅是一个为救丈夫忍辱负重的女性角色,还是底层妇女坚韧与反抗精神的化身。她通过微妙的肢体语言——颤抖的手、带泪的微笑,展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脆弱与坚韧。而在拍摄咖啡厅色诱戏时,李天济的传统观念让导演郑君里多次被迫重拍,最后上官云珠自己亲自与李天济沟通,这才促成了那场充满张力的戏份。
### 镜头语言的创新:
1. **多线叙事:戏剧张力层层递进**
影片通过“顶房子”事件将肖家、华老师被捕、孔有文忍让等多条故事线串联起来,并通过房客会议、法庭对峙等群戏场景,使得矛盾不断升级。尤其当侯义伯宣布涨租时,镜头快速切换,捕捉到每个房客惊恐的表情,这一无声的场面仿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控诉。
2. **光影与符号:深层隐喻的象征**
“乌鸦”与“麻雀”在片名中的象征意义十分鲜明,暗指压迫者与被压迫者。而影片结尾,侯义伯狼狈逃离与房客们举杯庆祝的画面交替出现,象征了旧势力的崩塌。肖太太为救丈夫所抵押的黄金与盘尼西林,不仅代表着生存的希望,也承载着投机失败的烙印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挂钟指向8点,暗示着黎明前的黑暗,最后镜头转向窗外渐亮的天色,隐喻着新的时代即将到来。
### 历史回响:
1. **审查与艺术胜利**
尽管国民党当局因影片宣扬的政治理念而查抄底片,剧组巧妙地保留布景并在修改剧本后继续拍摄。上海解放后,影片不仅得以完整上映,还成为了新中国揭露旧社会阴暗面的一面镜子。
2. **跨时代的精神共鸣**
影片的结尾年夜饭场景,众人围坐包饺子,窗外传来解放军入城的鞭炮声,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,也对人民胜利做出了诗意的预言。正如上官云珠曾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时所说:“这个角色让我明白,小人物的脊梁里也能长出反抗的骨头。”
《乌鸦与麻雀》以其111分钟的精彩内容,浓缩了一个时代的阵痛与觉醒。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文明复兴的见证人。这部曾因政治原因而被禁拍的影片,最终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锋利的匕首和最温暖的灯火,刺破黑暗,指引着走向光明的道路。
发布于:山东省盛达优配app-配资世界网-配资炒股中心-炒股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