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2年,中印边境爆发了激烈的战争,瓦弄地区在此战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。印度军队在这里修建了严密的防御工事,意图利用地形优势抵御中国军队的进攻。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战争刚打响10小时,印军就全线崩溃,印军第四军军长考尔中将带领部分高层指挥人员乘直升机仓皇撤离。那么,占据了天时地利优势的印军,为什么会败得如此之快?而毫无实战经验的考尔为何还亲自指挥?
一、瓦弄战役前的紧急部署
1962年,中印战争爆发后,印军第一阶段作战惨败,尼赫鲁政府不甘心失败,决定在11月向我军发动第二次全线进攻。那时,54军军长丁盛接到中央的紧急指令,迅速赶往藏南地区,计划发动对印军第四军的瓦弄地区全线攻击。
印军第四军的第11旅第6营,由考尔将军亲自指挥,瞄准了瓦弄的制高点并发起进攻。瓦弄地区的“5号高地”是兵家必争之地,因为这块高地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,想要夺取瓦弄制高点,5号高地是必经之路。值得注意的是,考尔中将之所以亲自指挥瓦弄战役,还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生日有关。尼赫鲁的生日恰逢11月14日,考尔希望借这场战斗给尼赫鲁献上一份“大礼”。
展开剩余76%为了协调瓦弄方向的战斗,中央军委指示丁盛军长成立了一个临时指挥所,即“丁指”,由其担任总指挥。11月6日,“丁指”抵达西藏察隅,54军130师在董占林师长的指挥下,开始进行战前侦察和准备。
在侦察过程中,董占林发现,印军多次突袭之后,5号高地的守军已经支撑不住,一旦印军集中力量进攻,这一重要阵地很可能会被突破。最为紧急的是,我军并没有预备队,后援部队还需要从四川调动,时间紧迫。此时,距离我军计划中的总攻还有两天时间,但董占林做出了一个果敢的决定:将总攻提前两天发动,计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,哪怕印军的增援赶到,也已为时过晚。
丁盛军长听取了董占林的汇报后,立即在11月15日中午下达了提前发动反击的命令。随即,130师率先发动了进攻,153团在瓦弄前线与印军展开激烈对峙,同时展开侦察敌情工作。
此次战斗的主要任务是歼灭印军的步兵第11旅,攻占瓦弄地区的印军据点。作战部署中,丁盛提出以梯形展开阵形,主要集中力量攻击印军左侧,并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,切断印军的退路,从而全歼印军步兵第11旅。
二、瓦弄战役的辉煌胜利
由于提前两天发起总攻,准备工作较为仓促,战斗初期异常艰难。不过,54军战士们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,不畏生死,最终为瓦弄战役赢得了辉煌的胜利。54军第130师是瓦弄战役的主力部队,董占林师长指挥得当,打得异常猛烈,特别是390团首当其冲,迅速与印军第11旅第6营、第4营展开激烈交战,造成了敌方重大伤亡,并成功击毙了印军第4营的中校营长。
11月16日18时40分,我390团成功占领瓦弄机场,攻占了印军步兵第11旅的旅部。此时,印军几乎全线溃败,许多印军士兵在看到解放军如潮水般的进攻后,纷纷逃入深山密林。丁指接到中央命令后,继续向前追击,直至抵达中印边界的传统习惯线,390团才停止了追击并开始展开清剿,扩大战果。
与此同时,388团也在攻占瓦弄扎工印军防御阵地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仅用了1小时50分钟,就成功分割了察隅河西的印军第6营与第4营,并威胁到了印军第11旅旅部和炮兵阵地。战斗过程中,388团俘虏了印军第6营的中校营长。
这场战斗最终以130师仅用了10小时就结束,印军的大部分前沿阵地被我军攻克,瓦弄战役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。值得一提的是,印军第四军的军长考尔中将,在战斗激烈进行时,带着部分机关人员乘坐直升机逃离了现场。原本打算送给尼赫鲁的“大礼”也就这样泡汤了。
战后统计,130师共歼灭了印军3个营及第11旅的旅直分队,累计毙敌754人,俘虏502人,缴获印军飞机1架、直升机1架,以及火炮62门。我军在这场战斗中伤亡752人,其中牺牲198人,负伤554人。
瓦弄战役的胜利,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,还对整个中印边境战役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这是我军第二阶段反击战的开篇之战,也是最后一战,直接震惊了印度政府。此前一直声称“中国不会出兵”的尼赫鲁,在遭遇如此惨败后,面临了国内激烈的舆论压力。印度国内的反对派纷纷要求尼赫鲁为战争失败承担责任,批评他发动了一场毫无准备的战争,尼赫鲁的威信一度跌至谷底。
尽管事后,尼赫鲁试图将失败推卸给他人以挽回形象,但他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已经岌岌可危。直到1962年12月7日,130师才结束瓦弄战役,撤回四川。与此同时,西藏军区接手了部分边防任务。而中国政府宣布撤军,并将边界线后撤20公里作为安全线,这一“仁至义尽”的做法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。印度被迫低头,与中国握手言和,最终在1963年4至5月期间,我军主动释放了所有印军俘虏,这一举动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渴望和平的立场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app-配资世界网-配资炒股中心-炒股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